发布时间:2014-09-15
来源:毕节市纪委信息中心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自2013年7月民生监督特派组设立以来,毕节市七星关区结合工作实际,从业务学习、制度建设、监督责任、信访举报、案件查办、监督体系方面着手,着力打造一个横到底、纵到边的全方位民生“监督网络”。
加强业务培训,打造监督“铁军”。及时印发了《七星关区乡镇办事处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业务培训资料汇编》、《七星关区乡镇办事处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运行机制制度汇编》、《毕节市七星关区乡镇办事处纪委监察室(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模拟案卷》等业务学习资料,保证特派组组长、副组长、特派员人手一套。今年4月,又组织了186名特派组工作人员在区委党校进行了为期14天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案件查办、信访举报、预防教育等,有效地提升了特派组的综合素质。
创新制度建设,保障监督到位。探索建立了《七星关区乡镇办事处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监督与检查暂行办法》、《七星关区乡镇办事处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公开工作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七星关区民生项目备案试行办法》等50余个制度,为各项民生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确保监督更加及时有效。
推行“签字背书”,落实监管责任。2013年8月,在全区推行民生监督工作“签字背书”责任制,明确了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包村(社区)负责人、包村(社区)干部的民生监管责任,规定包村(社区)干部直接对本村(社区)包村负责人负责,向其报告民生工作项目监督情况,在民生工作监督报告上“签字背书”,包村负责人也要在民生监督报告上“签字背书”,逐步强化民生监督层级责任;同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将民生工作“签字背书”责任制工作纳入全区“双考双评双挂钩”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实现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问题倒查追责,以保障民生资金安全运行。
制作“一箱一牌一卡”,确保举报畅通。 一箱:即举报箱。在乡(镇、街道办)政府设立民生项目监督举报箱,群众对民生项目举报不便于打电话的,可写成举报信直接放入举报箱内,特派组收到举报信后,及时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按照权限进行分类调查处理;一牌:即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岗位公示牌。公示牌将特派组组长、副组长和特派员姓名、手机号码等情况进行公示。群众可向特派组举报反映民生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和民生项目实施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卡:即七星关区民生项目监督连心卡。连心卡上注明了区级和42个特派组服务监督电话,群众遇到难事、急事可随时拨打监督电话,寻求特派组提供信息和帮助。
整合办案力量,加大查办力度。注重与上级领导的沟通,做到向上“借力”。在查办疑难复杂案件的过程中,乡镇街道办民生监督特派组主动请求区纪委监察局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入手、难取证、难突破、难定性等“四难”问题,确保案件查办工作顺利进行。注重对特派组的督导,做到向下“给力”。目前,已形成9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和42个乡镇(街道)民生监督特派组、乡镇纪委协同办案模式。大案要案由区纪委监察局牵头,统筹办案力量,重点突破案件,提高案件查办工作的实效性。如查处的区农牧局原常务副局长胡家显玩忽职守、受贿案,就是由朱昌特派组和社会发展部门纪工委联合办案查处;又如普宜镇乐都村村民委员会原主任马森贪污贿赂案,就是由普宜镇、大屯乡、龙场营镇、田坎乡片区特派组联合办案查处。特派组成立以来共立案121件,结案110件,正在调查11件,结案率达91℅,党政纪处分108件120人,移送司法机关2件2人,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四级”监督体系,确保资金安全。从各项民生资金的具体业务管理到监督渠道的畅通等着手,积极构建由监管中心、特派组、监督委员会、监督员组成的“区、乡、村、组”四级监督体系。适时围绕事关民生的资金出发,采取专项督查为主、交叉检查、进村入户为辅等方式,重点抓好支农惠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物资的监督检查,突出对民生领域的督查和人、财、物等重点环节实施过程的监督,维护群众利益。目前,特派组已开展各类督查巡查1200余人次,专项检查300余人次。
(陈俊涛、七星关区)